铜贝浅论

2024/03/13

   贝币,是中国最早的货币。原始社会,最先是以物易物,因交易不便,渐渐发展出方便结算的单位。天然海贝美观,便于携带,亦有其稀少性,遂在商品经济社会中,负担起货币职能。随著经济规模的扩大,天然海贝不敷使用,开始出现以各种材质制作的仿贝,有石贝、陶贝、玉贝、铜贝、银贝、金贝等,铜贝还发展出了鎏金、鎏银、包金等各种形式。


 


 这些仿贝中,最有代表性的是铜贝,是真正意义上华夏文明,以至于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,出现于殷商晚期(西元前14-11世纪),比西方最早的金属货币,西元前七世纪吕底亚的狮币还早上数百年。铜贝在交易上的优点很多;海贝除数量稀少,可能不足以交易外,质量也参差不齐;其他材质的仿贝,则缺乏实用性。而铜贝,除了可以做到重量、质量上的规范,青铜在上古社会,更是十分实用,下至农具,上至祭祀的礼器,在在都需要青铜。上古所说的"金",指的其实是青铜。且青铜可重新熔铸成用品,其余仿贝则无法做其他利用。铜贝的出现,可说是青铜做为主要交易媒介的滥觞;随后出现的刀币、布币等,只是形体的改变,仍是以青铜为交易媒介。


 


 铜贝有多种形式,使用的年代甚长,从殷商晚期,到西周,一直到春秋战国皆有流通,以鲁国行用最久。左传云,鲁国有「殷民六族」,至战国仍行铜贝,源于此地殷遗民的商文化传统。而楚国的蚁鼻钱、鬼脸钱 (如图三),则是铜贝的一种变型,所以别称「有文铜贝」,行于春秋末期至楚亡于秦。在云贵偏远地区,甚至到清初都还在使用。坊间古钱类书籍,提及铜贝,皆简短写道殷商晚期铸;实际上一般市面上常见的扁平型铜贝,与殷商沾不上边,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 (如图二)。


 


 真正商代的铜贝,非常稀少。1953年,河南省安阳县大司空村的商代墓葬,出土3枚商代小型铜贝,这是商代铜贝第一次正式考古出土纪录;1971年,山西保德县林遮峪村的商代墓葬,出土109枚大型铜贝 (如图一),是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;而2010年的嘉德春拍,则成交一枚商代大型铜贝。总计面世的商代铜贝,至今仍寥若晨星。商代铜贝的制作精良,齿纹清晰,造型挺拔俊逸,与坊间常见的春秋战国时期铜贝有明显区别。


 


 鎏银、鎏金、及包金铜贝 (如图四),应是战国后之物。因鎏金及包金铜贝,市价较高,且大部分藏家不懂分辨鎏金及包金的新老,遂有人拿真铜贝后鎏金或后包金,以求善价,购入时宜多加留意。


 


 铜贝在中国货币体系,有很重要的地位,可惜铜贝因制作不精美,收藏者多不重视。此篇浅论,望能发抛砖引玉之效。

保德銅貝.jp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周代銅貝.jpg
          图一:商代保德铜贝           图二:市面上最常见的铜贝形制,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 
蟻鼻鬼臉.jp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包金貝.jpg  
图三:楚贝,左为鬼脸钱,右为蚁鼻钱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四:包金贝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魯貝.jpg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五:大型鲁贝


 

 

请输入认证码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