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说铁钱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演变!

2024/03/13

在人类历史上,铜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金属,无论是在中外。尽管早在古代,人们就已经知道铁金属的存在,而且铁矿的分布比铜矿更广泛丰富。然而,铁容易氧化,天然铁矿几乎不含纯铁;相比之下,铜的冶炼过程要简单得多。另外,铁的熔点高达摄氏1500度左右,远高于青铜的熔点约为摄氏800度。因此,铁的广泛应用比青铜晚了很多。中国早在马家窑文化(公元前3000年)时期就已经能制造青铜器,但直到公元前六世纪才出现铁制品;直到战国中期(公元前四至三世纪),铁的大规模应用才逐渐出现。

铁金属比青铜更硬,但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够成熟,无法控制铁中的碳含量,因此制造出的铁器虽然硬度足够,但却易碎、缺乏延展性。因此,直到两汉时期,虽然铁矿的冶炼技术已基本掌握,但实际应用却并不广泛。铁质货币的出现比青铜货币晚得多,最早出现的应该是西汉时期的铁半两,到了两汉时期,如公孙述曾铸造过铁五铢。在六朝时期,由于铜的来源不足,南朝梁曾开始铸造铁五铢。

在五代十国时期,南唐、闽、楚等地曾大量铸造铁钱。除了铜的来源不足之外,这实际上也是出于经济考虑。历代铜价昂贵而铁价廉,铁钱在国外不易流通,因此商旅出行时将铁钱用于该地赚取利润,回国时则将无法在国外使用的铁钱换成当地土产。在动荡时期,这也是促进经济流通的一种手段。

宋代的经济异常发达,铸币量惊人。据考证,明代276年的总铸币量相当于北宋仁宗朝的三年总和。为了补充铸币量不足,大量铁钱被铸造出来。由于两宋时期边境问题严重,而辽、金、西夏等国都缺乏铁,因此两宋铁钱被特意冶炼成质量脆弱、不能用于铸造兵器的状态,以免被外敌用于制造兵器。

清代咸丰年间,太平天国兴起,云南、贵州等产铜之地被太平天国所占领,导致铜矿无法运往北方,朝廷急需大量铸币,但铜矿却供不应求。因此,相当数量的铁钱被铸造出来。然而,人们并不愿意使用铁钱,因此在整个清代,铁钱仅在咸丰朝出现过。

实际上,铁钱的制作技术要高于铜钱。除了铁的熔点比青铜高外,液态铁的表面张力也比青铜高得多,收缩性也更强,因此铁钱铸造出来的文字和图案往往不如铜钱清晰。由于历来铜价高于铁价,铸造铁钱往往是无奈之举,主要是为了弥补铜矿不足。此外,铁钱容易氧化,不易保存,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也普遍存在。当铜钱和铁钱并存时,大多数人更愿意使用铜钱,这对于铁钱的流通使用并不利。

在北宋以后,铁钱的铸造多采用翻砂法,母钱仍然是铜钱,因为只有铜钱才能做出精细的加工,如修边、修穿、修字口等。两宋时期的铁钱在字体和风格上也有意与铜钱不同,以防止铁钱被冒充。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将铁钱浸入胆铜(硫酸铜溶液)中,由于铁的化学活性高于铜,铜会析出并附着在铁钱表面,而铁离子则会进入溶液中。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铜钱的版别实际上是铁钱,但精度不如铁母,这种情况称为铁范铜。因铁熔点高,能铸铁钱的砂型,必能铸铜钱,钱监在铸铁钱之余,也私自铸造少部分铜钱,以谋己利。 

    值得一提的是,有少部分的青铜古钱,特别是开元通宝,能被磁铁吸引,并非铁币,而是青铜冶炼不纯带有铁质。同样情况的,还有民国25年的布图镍币,因第一批进口的镍材不纯含铁,带有部分磁性 (附图6:含铁质的25年布图拾分),在金属冶炼甚为成熟的近代是很少见的现象,世界钱币目录也特别为带磁性及不带磁性的布图,下了不同编号。

南梁鐵五銖.jpg      五代鐵錢.jpg

附图1:南朝梁铁五铢               附图2:十国楚干封泉宝铁钱
 

北宋鐵.jpg      南宋鐵.jpg

附图3:北宋元丰通宝铁钱            附图4:南宋庆元通宝铁钱
 

清朝鐵.jpg        25年布圖含鐵.jpg

附图5:清朝戴书咸丰通宝铁钱         附图6:含铁质的25年布图拾分镍币

 

 

请输入认证码查询